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人數不斷攀升,60歲以上人群中阿爾茨海默病等癡呆問題的患病率約為5%~6%,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由癡呆造成的疾病負擔在疾病總負擔中比重不斷增加,從1990年的0.66%增長至2017年的1.88%,是疾病負擔增長速度最快的神經精神疾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類起病隱襲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認知功能進行性衰退為主要表現,可伴有情緒紊亂和行為異常。由于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癡呆問題的治療主要以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和精神癥狀的對癥處理為主,缺乏特效的干預手段。
近年來,包括禮來、默沙東在內的數十家制藥巨頭紛紛投入數十億美元圍繞癡呆可能的發病機制進行大量的藥物研發,但均以失敗告終,讓癡呆領域成為了新藥研發失敗的重災區。
睡眠障礙是一組以“睡不著、睡不好、睡不醒”為主要表現的臨床常見疾病,約有1/3的人飽受各類睡眠問題的困擾。良好的睡眠是維持正常腦功能的基本保障,睡眠不足不僅會引起認知功能的短期受損,增加工作和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還會顯著增加癡呆的患病風險。
我們團隊通過薈萃分析發現,失眠可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風險,睡眠呼吸障礙則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和全因癡呆的發生風險。
因此,科學家們圍繞著睡眠與認知功能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以期為癡呆的干預提供新思路。
睡眠影響認知功能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腦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研究證據表明良好的睡眠是維持正常腦功能的基礎。
睡眠過程是大腦清除代謝毒物的關鍵時期。研究發現睡眠狀態下大腦組織間隙的體積增加了60%,有利于腦脊液和組織液間的交換,從而促進Aβ淀粉樣蛋白的清除。此外,人在深度睡眠時大腦的血液會周期性的流出,腦脊液隨之涌入對大腦進行清洗,以清除代謝廢物。而睡眠剝奪和睡眠不足則會顯著增加腦脊液中Aβ淀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水平,從而損害認知功能,增加癡呆發生風險。
同時,睡眠在記憶加工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活體成像技術在動物模型上發現,快動眼睡眠期會對大腦前額葉中新形成的記憶突觸進行修剪,能夠有效地平衡學習過程中記憶的保存和消除,確保有限內存的大腦能夠正常運行。
另一項來自加州大學的研究則發現非動眼睡眠期同樣是記憶加工的重要階段,應用閉環光遺傳學技術抑制慢振蕩學習效果明顯下降,而抑制δ波時學習效果明顯增強,此結果進一步證實了睡眠在記憶加工過程的重要作用。
此外,我們團隊發現在慢波睡眠過程中對恐懼記憶進行消退,可以顯著降低受試者清醒狀態下的恐懼反應,從而消除痛苦的記憶,這一研究結果為睡眠狀態下操控記憶加工編碼提供了可能。
睡眠障礙與認知受損相互作用影響預后
睡眠障礙和認知受損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睡眠不足使腦內Aβ淀粉樣蛋白和tau蛋白水平升高,這些代謝毒物會進一步破壞睡眠結構,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睡眠紊亂是癡呆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大連醫科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在認知損傷出現前,阿爾茨海默病轉基因動物模型就已經出現暗周期睡眠增多而亮周期清醒增多的情況,提示睡眠結構紊亂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表現之一。
睡眠障礙會進一步損害認知功能。我們團隊通過整晚睡眠監測發現,伴有客觀睡眠時長縮短的失眠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嚴重受損,受損程度與腦源性生長因子BDNF的降低水平呈正相關關系,提示睡眠不足影響認知功能可能的機制與BDNF水平下降有關。
治療睡眠障礙有利于改善認知功能,延緩癡呆進程
盡早地識別和干預睡眠障礙可有效改善認知功能,延緩癡呆的進程。對伴有失眠障礙的認知障礙患者來說,治療失眠障礙有利于改善認知功能。
有研究將輕中度癡呆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褪黑素輔助治療組和安慰劑對照組,發現褪黑素輔助治療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睡眠狀況均有明顯改善。
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對輕度認知受損且伴有失眠障礙的患者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睡眠狀況,且無毒副作用,這為癡呆的早期預防提供了可能。對伴有睡眠呼吸障礙的認知障礙患者來說,持續氣道正壓(CPAP)治療具有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穩定情緒、改善主觀睡眠質量和日間嗜睡狀況的作用。
良好的睡眠對維持大腦正常的認知功能至關重要,在認知功能受損之前,盡早地識別和干預睡眠障礙有助于改善大腦的認知功能,從而延緩癡呆的發展進程。
學習睡眠衛生知識,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提升睡眠健康意識,擺脫睡眠問題的困擾,守護大腦健康,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助力健康中國。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闕建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