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江,1966年11月生,博士,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干旱區植物生態學、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研究。2002年入選“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B類項目。2014年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0年,曾凡江畢業于新疆農業大學(原新疆八一農學院)林學系,1996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生。1997年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策勒站”)工作,200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項目支持。
“西部之光”助力科研成果產出
通過不懈努力,曾凡江及其所在的策勒站研究團隊在干旱區防沙治沙理論的研究和植被修復技術的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風沙危害防治和生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沙塵發生及輸送機制的研究方面,曾凡江帶領和指導中方研究小組的科技人員和研究生與日本科學家一道,通過連續多年的風沙運移規律研究、土壤表層水分含量觀測和多點采樣測定分析,揭示了不同區域沙塵發生與土壤表層水分含量、臨界風速的關系,闡明了不同區域的沙塵組成和粒徑分布及其季節與年際變動規律,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沙漠化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和理論依據。
在干旱風沙區主要自然植被修復技術研發和示范方面,曾凡江帶領和指導研究團隊,通過長期系統的觀測研究和試驗示范,闡明了干旱風沙區主要自然植被定居、生長和繁殖與地下潛水埋深的關系,形成了干旱風沙環境主要退化荒漠植被修復的技術體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通過人工輔助措施和灌溉誘導技術修復退化荒漠植被近10000畝,在干旱風沙區退化植被修復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實現了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為干旱風沙區綠洲外圍的綜合防護體系構建和荒漠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干旱區綠洲外圍經濟型生態屏障構建模式和技術推廣方面,曾凡江帶領研究團隊,通過長期的試驗研究,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策勒縣、和田縣和墨玉縣的綠洲外圍風沙區建成了1000畝的經濟型生態屏障建設示范基地,并分別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皮山縣、墨玉縣、和田縣和策勒縣成功推廣10000余畝。
經濟型生態屏障良好體現了防風固沙效益和經濟產出的協調統一,其技術要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依據植物種的生態生物學特性,形成了植物種的多種配置模式:二是形成了經濟型生態屏障的結構優化模式(“外帶內網”結構模式),即風沙前沿的天然植被帶和人工灌木帶,其后是林藥種植片網、林果種植片網、林草種植片網和防風及用材林網。
在干旱區綠洲外圍經濟型生態屏障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將在新疆干旱區及條件類似區域的綠洲外圍生態防護體系構建及可持續經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成功實施,為曾凡江的學術積累和發展及研究團隊的建設與鞏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曾凡江所在的策勒站研究團隊共獲得各類獎勵和榮譽稱號15項。
“西部之光”助力科研團隊建設
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曾凡江及其所在的策勒站研究團隊長期的攻堅克難。策勒站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的策勒縣,這里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最南緣,風沙天氣最為頻繁、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社會環境異常嚴峻、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科學文化普及度低,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8%以上。
自1983年建站以來,幾代策勒站人為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當地群眾生活條件的改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為第三代策勒站人,曾凡江以前輩為榜樣,秉持“堅持、創新、服務”的理念,在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年均發生沙塵暴20余天,年均發生揚沙和浮塵天氣200余天)、社會環境異常嚴峻、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承受著兩地分居的壓力、孩子先天性疾病和站區生活單調枯燥的多重壓力)的條件下無怨無悔地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現在,曾凡江所在的策勒站研究團隊已有研究員5名、副研究員4名、中級技術人員5名,形成了一個素質好、年紀輕、精力旺的研究團隊;曾凡江現指導4名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所完成的學位論文多年來得到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充分展示了策勒站良好的研究梯隊及人才儲備。
如今,曾凡江及策勒站研究團隊的科技人員及研究生仍一如既往地堅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風沙科研的第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科技工作者的真諦。當前他們正在依托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新疆農牧民增收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結合新疆自治區“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和自治區科技廳住村工作的基本內容,按照國家扶貧工作的根本要求,圍繞“精準扶貧、科技扶貧、生態扶貧”的總體思路,基于長期的研究積累和系統的科研成果,積極探索科技服務生態建設、科技服務經濟發展、科技服務大眾生活的新途徑和新方式,讓科技更好地造福新疆人民。■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