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從西安交通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的蔣同海,主動申請到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工作。這一干就是30年。
但他對這一選擇從未感到后悔。作為首批“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他比任何人都堅定自己投身邊疆科學技術事業的信心和決心。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他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為新疆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攻堅克難 填平“數字鴻溝”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語言文字的信息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作為中文信息技術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和產業與漢語、漢字信息化相比,差距卻仍然很大。
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邊疆與內地之間,因語言文字而存在的“數字鴻溝”越來越深,少數民族地區對民族語言文字軟件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對此,蔣同海感到十分憂慮。在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當下,如果不能保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始終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么少數民族又如何能夠進入信息化社會?
謀定而動,行且堅毅。多年來,蔣同海以維哈柯文為重點突破口,帶領團隊針對維哈柯文文字、語音、軟件評測等處理需求,解決了眾多關鍵技術,形成了維哈柯文文字、語音、評測處理平臺,研發出2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并得到了廣泛應用,對縮小新疆少數民族同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數字鴻溝”,促進各民族同胞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而由蔣同海及其團隊歷時3年研發的“跨平臺維哈柯文版Office辦公套件”,不僅滿足了新疆對支持少數民族語言的辦公軟件的迫切需求,更填補了我國沒有維哈柯文辦公軟件的空白。
為了使這套軟件得到廣泛應用,蔣同海帶著團隊,“兵分三路”,行程數千公里,奔赴新疆南北的60個縣市,先后培訓了6000多名少數民族群眾。如今,這套系統已在自治區政府日常辦公、各級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公安等系統推廣應用了3萬多套,并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針對新疆維哈柯文軟件測試和推動我國軟件面向中亞、西亞出口戰略實施的需要,蔣同海及其團隊開展了多語種軟件評測技術研究,建立了多語種軟件測試平臺,填補了我國沒有小語種軟件評測平臺的空白,規范了維哈柯阿俄文軟件的開發,提高了軟件開發質量和效率。
此外,蔣同海及其團隊還創建了維哈柯文軟件開發的工程化技術支撐體系,首次提出并實現了通用維哈柯文軟件設計開發框架,創建了維哈柯文軟件構件庫、語言資源庫、測試用例庫和軟件測試平臺,為維哈柯語言文字軟件開發及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蔣同海及其團隊的努力換來了最有價值的收獲。
2014年,“維哈柯文軟件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了當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蔣同海排名第一。
雙語教育 打破全疆教學藩籬
“自安裝多媒體教學設備以來,我校的漢語水平有所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優喀克咔庫拉小學的一位老師曾如是說。
新疆雙語教學是國家及自治區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提升各民族綜合素質、促進新疆社會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的長期重要舉措。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更是將雙語教育提升為國家戰略。
然而,雙語教師數量缺、漢語言能力低;即使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教師習得漢語,發音也鮮有標準,一旦回到少數民族聚居區任教,漢語水平又迅速退化。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新疆雙語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于是,蔣同海帶領團隊自加壓力,肩負起應用信息技術促進雙語教學跨越式發展的重任。他與中科院聲學所、新疆電教館等單位合作,以中小學教材為基礎,應用語音識別、多語種信息處理、多媒體、動漫等信息化前沿技術,研發完成了新疆雙語教學軟件平臺。
同時,團隊基于該平臺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語教學軟件系統,包括“基于語音技術的雙語教學軟件”“基層干部雙語學習培訓系統”“新疆雙語教師雙語水平評測診斷考試系統”“維漢雙語學習系統”等,探索出了雙語教學的新模式,為新疆雙語教學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目前,“基于語音技術的新疆雙語教學軟件系統”在和田、喀什、阿克蘇、烏魯木齊等地20個縣市200多所學校的2000多個雙語班級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示范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2014年7月,自治區教育廳宣布采購項目成果,面向全疆雙語學校開放使用。
2015年,蔣同海團隊新開發的、基于網絡應用的“新疆雙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全疆學校師生免費開放應用,平臺實名注冊、認證中小學教師達24萬多人,覆蓋率達83%以上,教師下載資源784萬次,覆蓋中小學生200多萬人;“基層干部雙語學習培訓系統”在新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以及喀什、阿克蘇等地區得到廣泛應用,累計超過6萬名基層黨員干部在雙語學習培訓中應用。
在蔣同海看來,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最初“西部之光”的幫助。
“‘西部之光’計劃為扎根邊疆的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奠定了前進的基石,加快了創新驅動發展,在反恐維穩、成果轉移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提供了科學規劃,部署了科技力量,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現任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蔣同海告訴《科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