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ie0k"></ul>
  • <ul id="8ie0k"><acronym id="8ie0k"></acronym></ul>
  • 作者: 記者 姜天海 來源: 發布時間:2015-11-30 14:15:26
    英國駐華科技參贊白荷莉:
    “科技”成為中英合作關鍵詞

     
    白荷莉曾任英國大學與科學國務大臣的高級私人秘書,也曾效力于英內閣辦公室,是政府立法項目管理中的得力干將。2013年9月擔任新一任英國駐華大使館科技參贊,并任英國在整個亞太地區科學與創新網絡(Science and Innovation Network,SIN)的總負責人,兼管英國駐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科技創新團隊。
     
    10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為期5天的英國國事訪問。在緊張的行程中,他預留出充足的“科學時間”,讓中英科技、學術和產業界可以圍繞“科技”“創新”展開充分地交流與討論,使得“科技”與“創新”成為此次訪問的關鍵詞。
     
    在此次國事訪問期間,兩國各級政府部門、產業界、高校以及科研機構宣布了一系列的中英科技合作。
     
    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幾項合作包括:發改委與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簽署《關于加強新興產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共同推動兩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英國華威大學與中山大學簽署精準醫學新協議,并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簽署教育培訓和科研合作協議,培訓腫瘤專科護士和數字化病理學并共同開發抗癌療法;中英技術基金正式設立,為由英國研究所研發的、可以在中國市場進行商業化的技術項目提供5000萬英鎊的資金支持,所獲經濟效益將循環投入到英國未來的研發基金中;收購倫敦出租車公司的吉利控股集團宣布,額外增加5000萬英鎊的研發投入,提升其在英國的研發能力,并推出了全新一代具有零排放能力的倫敦“黑色”出租車。
     
    此次習近平主席訪英將為中英科技合作帶來怎樣的動力與活力?為此,《科學新聞》再次走訪英國駐華大使館,對科技參贊白荷莉女士(Holly White)進行專訪。
     
    《科學新聞》:此次習近平主席訪英專門安排了“科學時間”,并大力推動中英科技合作。這將為未來中英友好關系帶來怎樣的影響?
     
    白荷莉: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非常重要。習近平主席留出的“科學時間”顯示出科技創新在中英雙邊關系中的重要性,這將成為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核心焦點。中英兩國需要緊密協作在一起,共同解決全球挑戰,并通過研發實力的提升促進經濟增長。
     
    英國的高引用率論文占全球比例的8%,但中英合著論文的高引用率則達到全球的12%。這表明,中英科技合作比“單打獨斗”要更能產出優質的科研成果,我們非常重視與中國的科技合作,并對合作持非常開放的態度。英國政府在全球設立的科學與創新網絡(Science and Innovation Network, SIN),在中國投放了規模最大的團隊,表明了英國政府對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視。隨著中國研發投入的持續增長,在區域發揮的作用越發突出,英國希望同中國一道,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開展更多的合作。
     
    第一個案例就是英國、中國、越南、泰國和菲律賓之間開展的“水稻研究計劃”(Rice Research Initiative)。亞洲消費了全球90%的大米,確保每個人都能吃到他們消費得起的大米,也就是說大米安全就相當于糧食安全。
     
    為此,英國、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間建立起該合作研究項目,支持這些國家間長期可持續的合作發展。該項目收到了來自中國的很多多邊建議,中科院也積極參與其中。
     
    《科學新聞》:近日,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采訪時說“中英兩國在技術創新方面互補性強”。對此您是否認同?
     
    白荷莉:我非常支持萬鋼部長的這一說法。中英在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都投入很大,我們想要藉此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英國在2015全球創新指數中位列第2名,但要想確保基礎研究成果能夠轉化為應用、提高轉化率,我們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中英兩國可以通過合作,更加有效地共享經費、技能知識與設備,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對方的市場。英國可以在中國進一步提升科研品質和規模。
     
    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研發重點領域,與英國政府支持的八大技術和研發重點領域不謀而合。兩國在新材料和制造業、食品和水資源安全與農業技術、大數據和城市化、能源與環境、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空間與衛星應用等方面都十分契合,這讓中英兩國成為理想的合作伙伴。
     
    《科學新聞》:您擔任英國駐華科技參贊這一職務已有兩年之久,您認為兩國在科技體制、經費支持體系、項目管理模式上存在哪些不同?這是否影響到中英的科技合作?
     
    白荷莉:中英兩國的經費體系都很復雜,而且都在不斷改進。通過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與中國經費資助機構的協作,中英科技合作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聯合的同行評議流程更加合理化,也逐步探索出新的資助模式,包括多項跨學科、跨機構的合作項目。
     
    自2007年首次與中國設立聯合科研項目以來,英國研究理事會的經費資助總額高達1.6億英鎊。僅在2015年,就與中國資助機構共同開展了12項聯合研究項目,雙方資助經費均超過3000萬英鎊。
     
    但是,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形成更加協調一致的聯合資助戰略合作方式,特別是交叉學科研究解決復雜的全球挑戰,如細菌耐藥性研究。英國在逐漸加大對交叉學科研究的支持,必將需要聯合兩國來自各界的合作者,但這并不總能在兩國復雜的體系當中行得通。未來,我們將與中國的資助機構共同合作,探索出兩國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確保我們的科研投入能夠產出共贏的成果。
     
    據我了解,中國的經費支持體系改革也將努力推動國際合作。我們也在通過分享英國的研發管理體系經驗,幫助中國形成新的模式。我們正在與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合作,以農業技術為案例展示英國整個研發體系的模式方法,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兩國的科技合作。
     
    《科學新聞》:在我2013年首次采訪您時,您曾提到希望讓英國成為中國的頭號合作伙伴。兩年過去,兩國是否已經產出了優秀的合作成果?未來是否會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白荷莉:科學與創新在中英關系“黃金時代”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凸顯了英國在中國的國際研發合作伙伴關系中的重要性。2013年12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共同設立了高達2億英鎊的中英聯合科學創新基金(即“牛頓基金”),讓英國成為唯一一個與中國共同擁有研發合作專項經費的國家,這讓英國在中國選擇合作伙伴時占有很大優勢。
     
    自那以后,中英雙方已經在33個資助計劃和項目中各投入了8000萬英鎊,雙方在開展聯合項目、設立聯合中心、支持科研人員流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高層次的科技合作。
     
    在牛頓基金開展的第一年,在英國皇家學會、英國醫學科學院、英國皇家工程院、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交流計劃下,超過80項在工程、自然科學、臨床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50多個中國科研機構的支持下展開;
     
    英國研究理事會、英國氣象局、中科院、中國氣象局和基金委等聯合開展的科研項目覆蓋了大氣污染、土壤科學、城市轉型、農業技術、水稻研究、農業與食品安全、氣候變化和氣候模型等領域;
     
    由牛頓基金支持的聯合研究中心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別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英國洛桑試驗站在農業與食品安全方面建立的聯合研究中心,以及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PAMS);
     
    作為協作基金,牛頓基金也特別關注通過跨學科、跨界合作共同解決全球挑戰,這種新型合作方式也得到了中國合作方的大力支持,其中社會科學在確保成果的重大意義中起到關鍵作用,例如英國研究理事會的“國際中心合作項目”(RCUK International Centre Partnerships)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合作模式,促進了兩國政策和決策制定者對基礎研究的深入了解。
     
    我們通過嚴格、透明的競爭機制支持兩國頂尖人才的優秀合作。牛頓基金建立于兩國悠久的合作歷史之上,面向未來,該基金將為兩國繼續解決一系列影響中國、整個地區乃至全球的挑戰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科學與創新網絡、中英科研人員、高校院所和產業界形成的科技創新合作也從多層次、多方面地豐富與支持兩國未來的科技合作。
     
    《科學新聞》:面向2016年,您能否為我們透露一下英國駐華科學創新處的最新計劃?
     
    白荷莉:我們活動的重心將逐漸向解決全球挑戰和推動經濟發展轉移。在“黃金時代”揭開帷幕的2016年,我相信我們的團隊將非常忙碌。
     
    我們將提升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數量,包括牛頓基金以及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與中國發改委簽署的《關于加強新興產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事實。我們將繼續支持中英高校和科研院所與產業界的合作,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大關鍵挑戰,我們將繼續尋找更好的方法對接兩國的合作伙伴。
     
    盡管牛頓基金資助仍在繼續推行,2016年英國皇家學會、英國醫科院和英國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與中國科研機構將進一步加大對兩國科學家交流計劃的資助。英國研究理事會、“英國創新署”(InnovateUK)項目和中國科技部將設立“研究與創新橋”項目,將中英科技與產業界精英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全球問題的解決方案。
     
    同時,中英將在細菌耐藥性研究和農業技術方面開展聯合研究項目。英國文化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將進一步舉辦“研究人員國際溝通力提升項目”(Researcher Connect)討論會,為科研人員提供溝通交流的培訓。英國文化協會也將開展博士交流計劃,資助兩國博士生進行一年的交流訪學活動。■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5年11月刊 對話參贊)
    發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视| 蜜国产精品jk白丝AV网站| 七次郎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妇女99|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黄大色黄美女精品大毛片| 99热在线精品免费全部my|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第一页 |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午夜爽爽爽免费|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在线91精品天天更新| 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综合一区精品|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伊人久久无码精品中文字幕| 99久久精品国产第一页 |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91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