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壓之下,他們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做無差錯能手,向零缺陷邁進”“工藝巧于微末之處,精品出于毫厘之間”。
走進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科儀),類似標語不斷出現在樓梯臺階上、走廊轉角處和車間操作區里,它們都是員工們集思廣益想出來的。在這里,工匠精神不是口號,而是大家的行動準則。
多年來,中科科儀深耕真空技術,憑借自主研發的分子泵系列產品,成長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打破國外產品壟斷。日前,中科科儀重大裝備核心零部件產業化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從零到國際領先:一個中國科研團隊的十七年攀登路
2008年,意大利羅馬。在第十一屆加速器質譜技術與應用國際學術會議間隙,丹麥技術大學終身教授侯小琳被幾位來自家鄉的科研人員叫住。這位陜西籍科學家難掩激動,立即問道:“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球環境所)真的在西安建成加速器質譜實驗室了嗎?”
盡管得到了肯定答復,侯小琳依然不敢相信:“這怎么可能?”據他了解,當年國內擁有這類頂尖設備的機構屈指可數,且都集中在專業核研究機構。一個西北地區的環境研究所,怎么可能擁有這樣的高端設備?
時任地球環境所所長周衛健看出了他的疑慮,便向他發出邀請:“歡迎你回來看看。”兩個月后,當侯小琳親眼看到已完成調試的加速器質譜儀時,當即決定留下來。
17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由侯小琳帶領的環境過程示蹤團隊從零起步,建立起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高靈敏分析技術體系;通過嚴謹的科學實測和理論推導,首次系統揭示了我國環境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來源及傳輸機制,填補了國內該領域多項研究空白。
近日,該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精工毫厘間 守護“太空之眼”
“能夠獲得這份榮譽,我們倍感幸運,這是對團隊多年來努力工作的肯定和認可。未來,我們將更加努力攀登技術高峰,服務于更多科研工作。”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光學精密儀器研制技術與工藝團隊負責人薛輝說。日前,她所帶領的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面向我國對大氣環境要素的迫切遙感需求,團隊先后承擔了高分專項、空間基礎設施等項目中衛星載荷的光機結構設計、加工和整機裝配與調試工作,錘煉出了特別能攻堅、特別能吃苦的優良作風。
從零到國際領先,自力更生鑄利器
2015年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近代物理所)4個研究中心的科研骨干齊聚一堂。項目總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紅衛的話,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國際重離子領域急需一臺低能量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這一項目存在多項重大物理與技術挑戰,但我們要盡快建一臺。”
超導離子源研制負責人、近代物理所低能粒子束技術中心主任孫良亭介紹,面對“低能區重大需求”與技術封鎖的雙重挑戰,這個當時平均年齡僅31歲的團隊,決定自主研發多功能、小型化低能量重離子裝置,并取名“LEAF”,即低能量強流高電荷態重離子研究裝置。近日,該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中國天眼“超長待機”的背后
6月,隨著夏季到來,貴州山區迎來雷電、暴雨、大風等惡劣天氣的小高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團隊(以下簡稱團隊)成員、高級工程師于東俊身在北京的辦公室,卻關心著遠在貴州的FAST的安全運行。為預防雷電、冰雹對某些電氣設備造成的影響,他們按照預案做了相應的預防準備工作。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如今每天觀測時長接近24小時,每年總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持續不斷地為科學家提供寶貴的數據。其高水平穩定運行,離不開團隊100多位同事的默默守護。
近期,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FAST核心陣的實驗陣建設,力爭2030年前在FAST周邊30公里范圍內建成由數十臺40米口徑天線組成的綜合孔徑陣列,旨在進一步提升FAST性能。不久前,團隊獲得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微笑天使”守護者
“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提起長江江豚,很多人眼前會浮現出“微笑天使”的可愛模樣,也會想起長江江豚的守護者——位于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長江江豚保護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江豚保護研究團隊)。
日前,《中國科學報》走進東湖之畔的水生所白鱀豚館,探訪榮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的水生所江豚保護研究團隊。
“從1到100”,為科技創新架設產業化橋梁
凌晨5點的天津站浸在靛藍的天色里,10名來自南方的年輕人拖著行李箱穿梭在晨間客流中。他們臉上帶著長途奔波的倦意,但眼里泛著光,那是即將開啟科研生涯的人所特有的。
出租車停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所)門口,導師夏建業沖他們招了招手,領著這群困倦又興奮的學生直奔食堂。夏建業像給學生演示實驗步驟一樣,熟練地給每個人配好早餐,“歡迎來到你們的第二個家”。
食堂燈光與窗外越來越亮的天色交相輝映,研究所的輪廓逐漸清晰。他們知道,這里是自己未來的科研“戰場”,他們將與前輩一起,為科技創新架起產業化的橋梁。
三年礪劍,這個智能生物制造中試平臺團隊不斷壯大,已發展成產業轉化的中堅力量。他們打通產業轉化“最后一公里”,研發工業智能生物制造中試核心技術,為加快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近日,該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赤潮消防員”俞志明:用中國方案守護全球海洋
2024年12月2日,廣西南寧,冬日微涼,會場內氣氛卻十分熱烈。全球首屆赤潮災害綜合防控國際培訓班正式開班,與會各國代表走上簽名臺,在“全球有害赤潮治理大科學計劃”倡議書上鄭重簽字。現場掌聲不斷。這一刻,一個以中國技術為核心的全球合作平臺正式啟航。
聯動這些國家的就是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術。作為團隊帶頭人,俞志明望著現場座無虛席的國際嘉賓,百感交集。在簽名的那個瞬間,他想起的是30多年前在實驗室里反復攪拌黏土做實驗的情景。
從一瓶藻液到一片海域,從實驗室到世界“講臺”,這位中國科學家的“黏土情結”,終于成就守護全球海洋生態安全的“中國方案”。
近日,俞志明榮獲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郭寅龍:深耕質譜解機理 匠心鑄器礪初心
2012年初,某市連續發生令人痛心的硫化氫中毒案件。當地政府立即成立專案組全力偵辦,但由于檢測技術能力有限,偵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半年時間毫無進展。該市公安局輾轉了解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有機所)在物質檢測方面獨具優勢,特地前往上海尋求技術支援。很快,這個任務安排給了上海有機所研究員郭寅龍。他帶領團隊,先后義務檢驗百余份材料,并從專業角度對案情進行分析,推斷硫化氫中毒案件與含硫危廢污染物的非法傾倒有關,并協助警方確認了傾倒地點,成功鎖定嫌疑人。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郭寅龍在質譜儀的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同時他的名字也屢屢出現在一些疑難案件的偵破團隊中。他踐行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使命擔當。近日,郭寅龍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稱號。
朱建喜:去做一些國家著急的事情
“課題項目只要對國家好、對社會好,就要攻堅克難。”“科研也分輕重緩急,有能力了,就要去做一些國家著急的事情。”這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建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番擲地有聲的話語,也是他科研生涯的真實寫照。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發布會上,朱建喜接過獎牌的那一刻,眼眶泛紅。因為,這獎牌承載著一位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赤子情懷。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精湛技藝雕琢科學事業,以匠人之心推動科技進步,在實驗室、在田野間、在工程一線,將畢生心血傾注于為國家發展筑牢基石。本報自今日起推出“科苑名匠”專欄,聚焦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苑名匠團隊和個人的先進事跡,通過記錄他們的科研故事,展現科技工作者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注入不可替代的技術力量。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服務條款 | 聯系方式 | RSS | 舉報 | 中國科學報社 京ICP備07017567號-1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08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2783 Copyright @ 2007- 中國科學報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一條乙三號 郵箱:blog@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