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階煤納米孔隙結構的小角X射線散射研究
【摘要】:為了研究中低階煤的孔隙特征,本文以7種煤樣(R_(o,max)=0.30%~2.23%)為研究對象,進行低溫氮吸附和小角X射線散射(SAXS)測試,分析了散射強度校正后煤樣的q-I(q)曲線及Guinier曲線特征,并對得到的最可幾孔徑、比表面積、表面分形維數(D_(S))的變化規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伊敏16號煤30 nm以上的孔隙數量最多,平朔9號煤4 nm~30 nm孔隙最發育,其余5種煤樣微孔的發育程度隨煤階的增高而增大。隨變質程度增高,SAXS和低溫氮吸附得到的最可幾孔徑均呈下降趨勢,平朔9號煤因微孔大量發育,其最可幾孔徑最小。低溫氮吸附得到的平均孔徑、孔體積與最可幾孔徑的變化趨勢一致,反映了隨著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物理結構逐漸趨于緊密化。隨變質程度增高,SAXS所得煤樣的比表面積呈先急劇減小后緩慢增大的趨勢,褐煤和氣煤比表面積較大,焦煤較小,當R_(o,max)1.5%時,低溫液氮吸附法所得比表面積的變化趨勢與SAXS法相近,當R_(o,max)1.5%時,呈相反趨勢,這與封閉孔含量增多有關。隨變質程度增高,兩種測試手段所得表面分形維數均呈“N”字型變化趨勢。
|
|
|
|
1 |
黃瀛華
,陳丕亞
,陳義恭;煤及煤焦孔隙結構的研究[J];華東化工學院學報;1984年02期 |
2 |
張淑新,齊慶杰,劉建忠,周俊虎,曹欣玉,岑可法;石灰石的孔隙結構特性及對固氟反應的影響[J];燃料化學學報;2002年04期 |
3 |
金珊珊;楊金龍;黎攀;;粉煤灰水泥砂漿孔隙結構及分形維數的演變特征[J];混凝土;2020年07期 |
4 |
羅新榮;煤的孔隙結構與容滲性[J];煤炭轉化;1998年04期 |
5 |
程秀秀,黃瀛華,任德慶;煤焦的孔隙結構及其與氣化的關系[J];燃料化學學報;1987年03期 |
6 |
楊濤;趙東云;李忠備;;基于液氮吸附的煤體孔隙結構測試研究[J];煤炭技術;2017年11期 |
7 |
李佳;李昊龍;;煤體孔隙結構毛細管壓力特征研究[J];煤;2016年02期 |
8 |
黃琳;劉皓;;煤孔隙結構的測量[J];煤炭分析及利用;1995年03期 |
9 |
張聚偉;孫紹增;楊建成;胡希東;秦裕琨;;高溫還原性條件下煤焦孔隙結構的變化規律(英文)[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8年35期 |
10 |
張靜英,馮波,殷健,王紅,鄭楚光;煤焦在燃燒過程中孔隙結構變化的模擬[J];燃料化學學報;1998年04期 |
11 |
李庚,徐明厚,于敦喜,黃建輝;燃煤過程中孔隙結構變化對煤焦破碎的影響[J];煤炭技術;2005年06期 |
12 |
張軍,袁建偉,徐益謙;煤的顯微組分在加熱過程中孔隙結構的變化[J];煤炭轉化;1999年01期 |
13 |
張肖陽;周濱選;安東海;崔琳;鄭瑛;董勇;;升溫速率對準東褐煤熱解特性及煤焦孔隙結構的影響[J];煤炭學報;2019年02期 |
14 |
胡鑫;王超勇;孫強;董再田;;核磁共振技術對熱解煤孔隙結構分形特征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21年11期 |
15 |
張琦;解京選;田江漫;劉彥強;;熱解條件對白音華褐煤半焦孔隙結構的影響[J];煤炭轉化;2013年03期 |
16 |
付志新;郭占成;;焦化過程半焦孔隙結構時空變化規律的實驗研究——孔結構的分形特征及其變化[J];燃料化學學報;2007年04期 |
17 |
李興龍;許慎啟;周志杰;于廣鎖;;熱解條件對淮南煤焦孔隙結構的影響[J];煤炭轉化;2009年04期 |
18 |
丘紀華;煤粉在熱分解過程中比表面積和孔隙結構的變化[J];燃料化學學報;1994年03期 |
|